这里面尤其是赤籼,也就是红籼米,这个是经过了上次水灾检验的。
至于黄穋稻……
这种东西属于中国古代的传奇。
真的,这种东西在宋朝的价值远远超过占城稻,占城稻的引进并不是南宋以那么点地方,养活一亿多人口的头号功臣,头号功臣其实是这个淹没于历史的名字。
占城稻只是用于山间梯田,解决了水稻脱离平原的问题。
这种专门用于圩田,以及洪水退后补种的稻种,遍布宋朝文人的记载,但占城稻这个名字却极其寥寥,尤其是在这片南宋最核心的土地上,直到徐光启依然在他的文章里面推崇这种稻子。同样这种速生的稻种也是这一带维持一年两熟的主要保障,虽然实际上就是替补,真正一年两熟就是冬小麦,油菜,然后接着种植普通水稻。
尤其是油菜。
只有在圩田,洪涝之后才种黄穋稻。
当然,现代人已经不知道黄穋稻是什么模样了。
但这个时候仍然靠它补种,它就像芦苇一样,根本就不怕水。
至于赤籼是万历年间才从江西一带引入的,这种现代退化到极其小众的稻种,同样也是专门为圩田以及洪水后的补种而生。
所以民间有的是应对灾难的手段,他们和洪水斗争几千年,比杨信的经验更加丰富。
不过杨信还是要鼓励种地瓜。
因为接下来的岁月里,这片土地上最可怕的不是洪涝,而是大面积的干旱,面对干旱无论黄穋稻还是赤籼都靠边站了,没什么能比地瓜更适合未来的气候。不但这里签合同,其他各地都要签合同,亏本也要让他们在本地种地瓜,只要经历一次干旱他们就会保留这种作物,无论是不是有旱灾种一点总是有备无患。
再说了,赤籼能吃稻秧吗?赤籼能在整个生长周期都提供食物吗?
地瓜能。
总之杨信迅速与这些士绅签了各自的地瓜供应合同,价格就按照目前在福建的收购价,最多略微高那么一点点,不能让他们从福建买来坑自己,至于种子他免费赠送好了,反正这个也用不了多少,他运来的那些地瓜正好分下去。
这样能种黄穋稻,赤籼之类补种作物的就种这个,能种地瓜的就种地瓜,甚至就连芜菁种子也弄来。
退水又不是说迅速就退。
冬天里能增加一点供应总比没有强。